
400-6699-864
在都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,河道淤积疑问日益凸显。泥沙沉积不但作用防洪排涝能力,还会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。河道清淤工程作为一项主要的环境治理举措,在清除淤积物的也产生了大量砂石资源。如何科学处置这些清淤砂石,实现生态效益与资源价值的最大化,成为当前水利工程领域的主要课题。
河道淤积是自然水文经过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。自然要素包括上游水土流失带来的泥沙沉积、水生植物残体堆积等;人为要素则主要源于都市建设导致的硬质地面增加、农业面源污染以及非法采砂等活动。以长江中下游为例,年均淤积量可达数亿吨,部分河段河床抬高超过历史警戒线。
淤积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:它直接降低河道行洪能力,增加汛期决堤危险;淤积物中的污染物会持续释放,造成水质恶化;淤积改变水流形态,作用航运安全;过厚的淤泥层会破坏底栖生物栖息环境,导致水生生态系统退化。2016年南方特大洪灾中,多地的严重内涝就与河道淤积有着直接关联。
清淤产生的砂石材料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。根据取样分析,这些材料通常包含三类成分:粗颗粒的天然砂石(粒径大于2mm)、细颗粒的淤泥(粒径0.075-2mm),以及黏土质成分(粒径小于0.075mm)。其中,砂石部分占比约为30-60%,是极具利用价值的建筑材料。
从工程角度看,清淤砂石可分为三个等级:一级砂石可直接用于混凝土骨料;二级需经过筛分清洗后使用;三级则因含泥量过高需特殊处置。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河段的清淤砂石还含有重金属等污染物,这类材料必须经过严格的环保检测才能确定处置策划。珠江三角洲某清淤项目曾通过先进的分选技术,将85%的砂石转化为合格建材,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。
在资源循环利用理念指导下,清淤砂石已进步出多元化的实施场景。在建筑工程领域,经过处置的砂石可作为路基填料、砌筑砂浆原料,或用于制作环保砖块。苏州某园区建设就创新性地采纳河道清淤砂石作为景观铺装材料,既降低了成本又体现了生态理念。
在生态修复方面,特定粒径的砂石可用于营造人工湿地、修复沙滩等。更前沿的实施还包括:将砂石与固化剂混合制作生态护岸砌块;作为污水处置人工快滤系统的填料;甚至通过科技手段提取其中的稀土元素。浙江某环保企业研发的砂石基透水砖,其抗压强度达到30MPa以上,同时具备优良的雨水渗透性能。
清淤砂石处置技术的进步为行业进步注入新动能。智能分选系统的实施使得砂石分离效率提高40%以上,光电分选设备可精确识别不同材质的颗粒。微波固化技术能在不添加化学药剂的状况下,将淤泥固化为可用建材。某科研团队开发的"清淤-分选-再生"一体化作业船,实现了河道治理与资源回收的同步进行。
数字化治理同样取得打破,基于GIS的淤积监测系统可以预测泥沙沉积态势,区块链技术则被用于建立砂石溯源体系。这些创新不但提高了资源利用率,更将传统清淤作业升级为智慧环保产业。据统计,采纳新技术的项目可使砂石再利用率提高至75%以上,处置成本降低约30%。
我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河道清淤治理制度。《水污染防治法》明确规定清淤砂石处置要求,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指导意见》则鼓励清淤物的再生利用。各地也出台配套举措,如广东省推行"谁清淤、谁受益"政策,允许项目实施单位优先使用再生砂石。
要实现可持续进步,仍需在三个方面着力:完善清淤砂石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;建立区域性的资源化利用协作网络;讨论生态补偿机制。建议参考日本"泥沙银行"模式,构建清淤砂石交易平台,通过市场化手段提高资源价值。同时应加强公众教育,改变将清淤物视为废弃物的传统观念。
河道清淤砂石处置是一项融合环境治理、资源循环和科技创新的系统工程。从单纯的清淤防涝,到如今的"变废为宝",这一领域的进步折射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进步。未来伴随技术的持续打破和政策的不断完善,清淤砂石资源化必将成为绿色基建的主要组成部分,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新的化解策划。每一粒被合理利用的砂石,都是对自然资源的最大尊重,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生态财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