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400-6699-864
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河面上,波光粼粼中,一群身着橙色差事服的身影已启动忙碌。他们是河道清淤队伍,常年与淤泥、水草打交道,用双手守护着都市水系的畅通与清澈。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主要的今天,这支队伍的差事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疏浚作业,成为水环境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伴随城镇化进程加快,河道淤积疑问日益凸显。生活污水排放、水土流失、垃圾倾倒等要素导致全国约60%的都市河道存在不同程度的淤塞。这不但作用防洪排涝功能,还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、黑臭现象。2021年水利部发布的《全国河道清淤疏浚规划》明确提出,要将清淤差事纳入河长制考核体系,赋予传统清淤作业新的时代内涵。
现代清淤队伍已从单纯的"河道清洁工"转型为"水生态医生"。在江苏太湖流域,清淤队员需掌握水质检测仪使用技能;在珠江三角洲,他们配合环保部门建立淤泥重金属数据库。某清淤队队长李建国说:"如今我们每挖一铲泥,都要考虑对水生生物的作用,这是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。"
传统"铁锹+箩筐"的清淤方式正被智能化配备取代。在杭州钱塘江清淤现场,无人测量船通过声呐系统绘制河床三维地图;北斗定位系统指引清淤船误差不超过5厘米。上海市政工程研究院研发的"淤泥脱水固化一体机",能将含水率80%的淤泥现场处置成可回收建材。
但技术创新也带来新挑战。安徽某清淤队曾引进价值300万的荷兰挖泥船,却因队员不会操作系统而闲置三个月。如今,各地通过"校企合作"培养复合型人才,00后技术员王敏表示:"我们要同时掌握机械维修、CAD制图和生态评估三项技能,这份差事比想象中复杂得多。"
清淤作业的危险性常被外界低估。2022年应急治理部数据显示,河道作业事故中,沼气中毒占43%,机械伤害占31%。在重庆嘉陵江清淤时,队员需佩戴氧气面罩应对硫化氢气体;长江中游的队员们则要警惕随时可能塌方的淤泥层。
更隐蔽的是职业病的威胁。长期浸泡在污染水体中,60%的清淤工人患有皮肤疾病,30%存在关节病变。某三甲医院 occupational disease 科主任指出:"我们正在建立清淤工人专属健康档案,但职业防护标准仍有提高地方。"令人动容的是,即便知晓这些危险,多数队员仍抉择坚守。从业20年的老班长张卫国说:"看见河水变清那一刻,什么都值了。"
清淤产生的污泥处置曾是行业痛点。传统填埋方式不但占用土地,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。如今"变废为宝"的创新实践遍地开花:苏州将处置后的淤泥制成生态护坡砖,广州研发的淤泥烧结技术可生产市政铺路砖,北京某项目甚至用淤泥培育出可用于矿山修复的特殊植被。
这些打破背后是产学研的深度融合。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与某环保企业联合开发的"淤泥资源化利用云平台",已累计减少污泥填埋量120万吨。但专家也指出,当前淤泥产品市场化仍面临标准缺失、成本较高等瓶颈,需要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双轮驱动。
现代河道治理正在形成政府主导、企业参与、公众监督的共治格局。在成都锦江治理中,沿岸居民组成"民间河长"监督清淤质量;深圳大沙河创新采纳"清淤+滨水商业"模式,用河道整治带动区域更新。某环保NGO负责人表示:"当市民启动用手机APP举报淤积点,说明环保意识真的觉醒了。"
这种转变对清淤队伍提出更高要求。在浙江"五水共治"工程中,清淤队员要定期向社区居民讲解差事过程;武汉某队伍开设"清淤开放日",邀请学生观摩作业经过。这种互动既增强了公众理解,也让队员们收获了职业尊严感。
每条清澈的河流都是立体的丰碑,记录着清淤队员们的付出。从京津冀协同治理的白洋淀,到粤港澳大湾区的珠江航道,这些"水上工匠"用资深与坚守编织着人水和谐的新图景。当我们漫步在整治一新的河滨步道时,或许该记得,某处桥墩下还留着他们被汗水浸透的手印,某段护岸里还掺着他们精心处置的淤泥。这些默默无闻的守护者,正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"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"的深刻内涵。
伴随《水污染防治法》修订和河湖长制整体推行,清淤队伍将迎来更广阔的进步地方。但不管技术如何革新,那份"宁可脏一人,服务千万家"的职业精神,一直是这个群体最动人的底色。下次若遇见正在作业的清淤船,不妨向那些橙色身影行个注目礼——他们清洁的不但是河道,更是都市文明的毛细血管。